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2年6月20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里约开幕。第一个发言的,不是哪位国家的元首或者联合国的高官,而是一位叫做布里塔妮的17岁新西兰女孩,她代表的是NGO(非政府组织),女性及青少年。

“我到这里为我的未来而努力,那么你们呢?你们在这里能做些什么?是挽回颜面还是拯救我们?” 布里塔妮向全体的与会者发出了质问。

我们无从知晓首脑们听到这句话时候的内心反应,是些许的自责与震撼?是对无畏女孩的佩服?是遭遇不敬时的恼火?还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轻蔑。

或许他们仅仅是毫无感觉!毫无感觉!

这不是首脑们第一次参加类似的大会,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必定还有无数次这样的机会,我们需要问一问,开了那么多会议,他们的确做了些什么了吗?

尽管关于碳排放导致气候变迁的理论到现在还有很大争议,但是追求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没有什么反对意见。除了碳排放,还有资源、环境、污染、贫困等等无数毫无争议的问题需要解决,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质性的全球共识和协议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达成,政治家们的作用,依然集中在表达期望、微笑以及做秀。

在政治家无能为力的时代,到底什么才能够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全球动力呢?

事实上,布里塔妮并不是第一个以此身份在大会发言的女孩,她的前辈,以同样身份曾经在大会发言的女孩,目前已经成为联合国官员。大量NGO组织,活跃在绿色发展的舞台上,为社会培养了无数英才,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NGO在西方国家比较普遍,但并非是只有西方国家才有众多的NGO。在现代社会,NGO遍布了国际社会的各个角落。应该说,NGO的出现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的现代化和多元化;二是政治的轻松开放,社会有条件形成自我发展机制。

各种不同的NGO之间,是激烈的资金和生存竞争,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让他们的金主相信自己的价值。竞争是这些NGO可以健康存在的基础,通过竞争来纠正其行动的偏颇,并且形成良好的运行秩序。NGO参与推动社会观念改革,游说议员和政府,是社会自省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NGO也可能会鱼龙混杂,基于各种目的而成立,背后有着不同的资金来源和复杂的政治目的。绿色力量希望通过NGO来说服政府立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同样地,石油公司也会花大价钱找自己的代言人,试图证实绿色发展根本就是一场阴谋。

在低碳经济领域,就活跃着无数这样的绿色NGO,在华盛顿、布鲁塞尔、曼谷、里约和墨西哥城,他们推动国会讨论绿色能源法案,乘着小船去阻挡日本的巨型捕鲸船,呆在热带雨林抵抗滥砍滥伐,飞到气候大会的门口抗议各国政治家无所作为。在政治家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可以作为背后的推手,将社会形成的共识向政治家不断传递。

同时,NGO组织根植一国土壤,在对外表达当地立场时,其影响力甚至不会低于政府。原因就在于,NGO比政府更少地受制于现实政治条件的约束,不用考虑各个利益集团的压力,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很多政府也经常同NGO保持一个良好的默契,通过他们的管道,多层次地表达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主张。

而这样的结论,显然与我们的社会所习惯的“常识”有着巨大的不同。

在我们很多人的眼里,绿色低碳这样宏大的议题,天然是政府工作的领域,普通人的想法再多,都是跟着瞎起哄。要想工作的有效率,民间的多元化声音最好少一些,大家的看法最好能够统一到某一个文件上,我们在国际上才能表现成为一个整体。

我不得不说,这些人的作茧自缚,已经到了成瘾的地步。

低碳经济发展,在未来的全球,将会是一个深入到骨髓的议题,它将不仅仅表现在气候谈判的外交层面,更会表现到商业竞争的经济层面和日常起居的生活方式层面。政府的引导和社会的推动是其发展的两个助力,甚至,我胆敢论断,鉴于政府间谈判持续无果,社会的推动将会成为更加重要的方式。

我们必须弄清楚一点,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在不损害本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任何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尊重个人生活和尊严的基础之上。低碳经济和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社区的利益紧密相连。因此,只有让所有的居民广泛地参与其中,它才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过去的若干年中,我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推出了大量政策措施,其中的一些,甚至让人惊叹力度之大。我们不仅通过了新的再生能源法案,制定了单位GDP的减排承诺,提出了大规模造林的计划,给予新能源企业大规模的财政补贴。我们甚至在每年夏天减排目标实现出现困难时,可以在很多地方直接拉闸限电,用行政命令要求高耗能企业停产。

逐步放开和鼓励民间组织的发声管道,让更多的个人、企业以及社区都参与到发展中来,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恐怕是让我们的政策变得深入民心的必经之路。同样地,当我们的代表站在世界的讲台上,阐述我们政府的立场,立体的、多元化的声音的呼应,也可以从另外的侧面证明我们政府和民众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勇气,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困难。

事实上,我们强力行政减排手段的使用,没有为我们带来做事果断和雷厉风行的声誉,反而加重了国际社会对我们的疑虑?中国的社会和政府是否已经就政府承诺的减排目标达成了一致?政府的承诺是否已经真正的深入人心?

同样地,来自民间的争论甚至噪音,也不应该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威胁,而是减少未来不确定性的必经之路。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未来某一年的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一个来自中国的17岁小女孩,代表全球的NGO、女性以及青少年,在开幕式的发言中质问“全球的领袖到底有没有诚意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呢?”

话题:



0

推荐

牛华勇

牛华勇

6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热爱课堂,教书成瘾;喜欢独立思考,不吐不快;有三五知己好友,有十年桃李芬芳。误入理想主义歧途,却收获了不少快乐。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6篇
  • 文章归档
2013年 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