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评论之三:常识与市场
牛华勇 | 2013年05月07日
2012年6月20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里约开幕。第一个发言的,不是哪位国家的元首或者联合国的高官,而是一位叫做布里塔妮的17岁新西兰女孩,她代表的是NGO(非政府组织),女性及青少年。 “我到这里为我的未来而努力,那么你们呢?你们在这里能做些什么?是挽回颜面还是拯救我们?” 布里塔妮向全体的与会者发出了质问。 我们无从知晓首脑们听到这句话时候的内心反应,是些许的自责与震撼?是对无畏女孩的佩服
低碳经济评论之二:谈判之殇
牛华勇 | 2013年05月02日
2011年的德班会议,无疑是联合国气候谈判中,一个重要的时刻——人们急需从失败的哥本哈根和坎昆会议走出来,寻回些许的温暖和慰藉,以便让大家有理由、有勇气继续守望在谈判桌前。 哥本哈根之后,大家对气候谈判的期望值降到了极点,大家纷纷猜测,气候谈判框架本身会不会忽然就解体了?所有的势力都在忙着敷衍塞责,整个谈判又回到了原点。德班会议前后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人们一再为整个谈判的命运而担心。美、加、日三国
低碳经济评论之一:增长还是陷阱
牛华勇 | 2013年04月28日
低碳经济火爆的背后,是没有完全清晰的科学争论和大国博弈,大多数公众并不清楚,政治家和企业家在意的不是事情本身的真伪,而是它能带来的政治经济资源有多大
拥堵与秩序(二)
牛华勇 | 2013年04月22日
即使经济学家们不停地警告:任何免费或价格压制政策,其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将远远大于个人所得到的有限的好处。但在个人的好处面前,只要不是自己承担费用,这样的警告完全不被人理会
拥堵与秩序
牛华勇 | 2013年04月20日
交通拥堵似乎是每一个迅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国家都要经历的问题。在我们这个国家,甚至很多三线城市的交通都已经寸步难行了,更遑论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不过最近两年,周围的同事朋友中,报怨北京交通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倒不是北京交通变得有多好,而是大家已经快要彻底没有脾气了。想想前几年,北京市的有关部门甚至还认为通过某些方式管控之后,交通说不定可以奇迹般地变好。在今天,我们已经能够确切地知道,这种想法要么是天生
税制改革任重而道远
牛华勇 | 2013年04月11日
我国的税制改革,目前亟需回答的,不是哪个税种具体怎么改的问题,而是我们到底需要购买多少公共服务的问题
牛华勇
6篇文章 4393天前更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热爱课堂,教书成瘾;喜欢独立思考,不吐不快;有三五知己好友,有十年桃李芬芳。误入理想主义歧途,却收获了不少快乐。